每周看点:译界要闻播报 3.8


人工智能时代口译技术应用研究
王华树 | 国内首部聚焦口译技术应用和教学的著作
新书推荐


口笔译教育与评价国际论坛 二号公告
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邀您齐聚厦门、共襄盛举
论坛推荐

每周看点:译界要闻播报 3.8
play-rounded-fill

每周看点:译界要闻播报 3.8

译直播、译世界联合出品
每周五19:30

语言服务行业首档新闻播报栏目
为您一网打尽译界要闻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2019第9期,总第125期)

编者按:每一周,中国语言领域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又产生了哪些新观点?以及涌现出了哪些新产品?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业内人士想及时关注的。对此,作为智库型资讯与研究平台,译世界(微信公众号"译•世界" ID:YEEWORLD)进行了信息跟踪观察,推出《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本期报告覆盖了3月2日-3月8日的资讯。欢迎关注!

——重要事项——

⊙本周要点

著名语言学家杨耐思先生逝世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耐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3月5日21时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2岁。
  杨耐思,湖南省临湘县人,1927年10月20日出生,笔名杨道经。1951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学习,1954年随院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5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以后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并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副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为汉语音韵史,指导老师为罗常培先生、陆志韦先生。1960年毕业后留在语言研究所工作,先后在汉语史组(室)、《中国语文》编辑部、近代汉语研究室从事编辑和研究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等职,1986年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杨耐思先生在音韵学、文字改革、语言应用、湘方言、普通话语音规范等多个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近代汉语音韵与《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八思巴字与汉语音系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出版了《中原音韵音系》《蒙古字韵校本》(与照那斯图先生合著)、《近代汉语音论》《近代汉语音论(增补本)》等著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在汉语音韵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今日语言学)

第二届人民中国杯日语翻译大赛开始报名
中国外文局旗下人民中国杂志社与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决定联合主办第二届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大赛由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支持,广东省翻译协会和广州市联普翻译有限公司承办。
一、参赛者资格
广大日语工作者、学习者及爱好者,不分国籍、年龄均可参赛。参赛译文须独立完成,杜绝抄袭,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赛资格。
二、大赛分组
大赛含笔译赛和口译赛,设中学组、高职高专组、本科组、研究生组及社会组。其中笔译赛分汉译日和日译汉项目。
三、奖项设置
大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及参与奖。一、二、三等奖选手设指导教师奖。所有选手均获得由主办方签字、盖印的证书。

第一届粤港澳外语与翻译研究生翻译比赛开赛
为加强粤港澳三地学生文化交流,促进校际学术沟通,推动港澳及华南地区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广东外国语言学会、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香港翻译学会及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拟于2019年5月联合举办“全球观 家国情”粤港澳外语与翻译研究生学术交流周,活动内容包括“智汇之声”粤港澳青年破冰交流会、“全球观 家国情”系列主题讲座暨开幕式、粤港澳城市对话、第四届粤港澳外语与翻译研究生论文评选大赛、第一届粤港澳外语与翻译研究生翻译比赛和学术沙龙六项活动。

第一届粤港澳外语与翻译研究生翻译比赛由广东外国语言学会、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香港翻译学会、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主办,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研究生会承办。参赛对象为英语、翻译相关专业在校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比赛时间:2019年3 月 1日-2019年3 月22 日;学术交流周时间:2019年5月10日-2019年5月13日;颁奖典礼时间:2019年5月12日;活动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大学路2号)。

⊙事项预告

第二届“韩礼德研究会”会议将于3月15日-17日举行
2018年4月15日,韩礼德先生与世长辞。为了缅怀先生的学术风范,继承先生“悉尼学派”的学术遗产,我们决定于2019年3月15日-17日在中山大学学人馆举办第二届“韩礼德研究会”,就当今韩礼德研究的一些重大、前沿、战略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联系人
陈思源
halliday@163.com
13022037680
(语言服务)

第三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CCOCF2019)将于3月16日举行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促进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方案构建,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大连外国语大学拟于3月16日举办第三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
本届论坛的宗旨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视角,聚焦影视国际传播,探寻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提质增效之道。论坛致力于为海内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提供高水平交流平台,探讨最新研究成果,增进紧密协作。届时论坛将组织邀请报告、大会交流、专题讨论和宣传展示等活动。
论坛主办方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大连外国语大学,承办方为: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

——重要观点——

人大代表王安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应避免急躁
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举行全团审议,全国人大代表、小说家王安忆发言时,建议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时,应避免急躁的心理。
王安忆说,这些年,版权代理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非常慷慨地签下文学作品版权,实际上,中国文学目前在海外的被接受程度非常有限。
她表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曾受到海外较大关注,但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特有的情况,此后虽然规模逐渐收缩,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
“当大量的‘中国文化’的产品以倾倒之势冲击过去,这脆弱的趋向便溃散了。”王安忆说,有的海外出版社并不能在发行上付出成本,出版几十、一百册书交代完事。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虽然作家的履历上有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的记录,但事实上谁也看不见书。甚而有之,版权代理公司签好约后不再进行工作,只留下一个泡沫。
王安忆还提到,国内一些出版商为了“走出去”这一行为,花大力去并购国外的出版社,但又缺乏运营经验,最终难以为继不了了之。
她建议,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要更加尊重市场,“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文汇报)

人大代表石慧芬:应加大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有2054万聋人,需要大量手语翻译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石慧芬建议,应加大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帮助更多聋人解决生活中因为沟通不便带来的困难。
“目前我国的手语翻译职业化程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聋人都在为缺手语翻译而发愁。 ”石慧芬说,由于手语翻译人才少,很多聋人群体在医院、银行、政府办事大厅等办事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常常因为沟通不便遭遇拒绝、误诊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石慧芬表示,据她调研搜集的资料显示,一些国家已建立完备的手语翻译认证、派遣及服务制度,手语翻译已成为一种职业。
石慧芬建议,应加快建立手语翻译员培训、认证、派遣服务制度,并加大力度支持高校开设手语翻译专业,提升手语翻译职业化程度等,多措并举推进中国无障碍社会建设。(新华社)

政协委员于殿利: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瓶颈
“对于我而言,2018年无论是在工作状态上,还是在生活状态上与以往都有了明显的不同。”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不同,就是因为有了政协委员这一新角色。”
今年于殿利准备了两个提案,分别是“关于将学术翻译纳入成果考量体系的提案”和“关于将工具书编纂纳入科研成果考量体系的提案”。
谈及这两个提案的初衷,于殿利表示,目前我国翻译人才短缺、翻译质量不高等现象,不仅影响了外国经典名著和前沿学术成果的引进,更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水平学术著作走出去,“可以说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瓶颈”。我国目前工具书编纂的专家队伍也不容乐观,工具书创新能力较弱,近年来新的精品力作少之又少,大型专业知识工具书凤毛麟角,“这些都与日渐兴旺的国势不相匹配,也必将对文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在商务印书馆多年的案头工作中,于殿利迫切感到学术翻译和工具书编纂的质量直接决定出版产品的质量,“提高学术翻译和工具书编纂质量的关键,是要有高质量作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资料来源:外交部、教育部、外文局、译协、各院校等机构官网、媒体公开报道、自媒体资讯、业内人士推荐及其他公开信息。】

出品:译世界编辑部
责编:张婷

相关推荐
5/5

原创视频版权为主办方及译直播所有,请勿擅自使用
1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