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外译的误区与范式革命-赵彦春


人工智能时代口译技术应用研究
王华树 | 国内首部聚焦口译技术应用和教学的著作
新书推荐


口笔译教育与评价国际论坛 二号公告
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邀您齐聚厦门、共襄盛举
论坛推荐

中华文化外译的误区与范式革命-赵彦春
play-rounded-fill

中华文化外译的误区与范式革命-赵彦春

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第二届年会
暨首届“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颁奖典礼
观看全程精彩直播

赵彦春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印度 Mericet 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东西方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 Translating China主编,台湾政治大学《广译》编委,国际汉学与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涉猎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门专业,在哲学、语言、文学等领域,发表科研论文百篇,出版专著 8 部、译著 19 部,编审教材和主编教材 20 多部,主持国家重点 2 项、一般项目 2项及省部级重点课题等 4 项。

摘要:翻译之为过大矣哉!翻译之过导致原作的神采被遮蔽,价值被低估,乃至被诋毁,被鄙弃。纵观中华文化英译,翻译概有两大误区,而这误区竟然是大家信奉的金科玉律,即音译和阐释。音译的结果是:(1)能指所指被割裂,所指丢失;(2)语篇连贯性被撕破,造成悖谬;(3)文化系统被遮蔽;(4)人类文化一体性被割裂,造成认识论的壁垒;(5)文学性被破坏,使原作丧失神采;(6)导致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偏见,比如中国没有哲学。所谓的翻译即阐释,违背各从其类,使原文丧失自我,形式被消解,造成译文弥散化和庸俗化。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十六字令、唐诗、宋词等等大都在译文中丧失了自身。这种困局呼唤新的翻译学范式。如何破除壁垒,做到形神兼备,新范式以形式入手贯穿翻译乃至哲学、逻辑,重构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并以此透视翻译的悖论属性及功能。

关键词:中华文化英译;音译和阐释;范式革命

国学双语研究会专题栏目

相关推荐
5/5

原创视频版权为主办方及译直播所有,请勿擅自使用
已赞2
已有 0 条评论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