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的意象图式翻译模型-杨朝军


人工智能时代口译技术应用研究
王华树 | 国内首部聚焦口译技术应用和教学的著作
新书推荐


口笔译教育与评价国际论坛 二号公告
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邀您齐聚厦门、共襄盛举
论坛推荐

认知翻译的意象图式翻译模型-杨朝军
play-rounded-fill

认知翻译的意象图式翻译模型-杨朝军

认知翻译的意象图式翻译模型
杨朝军 河南大学

        Venuti (1995:17)认为,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by which the chain of signifiers that constitutes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s replaced by a chain of signifier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ch the creator provides on the strength of an interpretation.也就是说,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目标语)将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源语)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 Nida(1964)认为,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着 source language→analysis→transfer→restructuring→target language 这样一个翻译过程。其中 analysis 指的是对源语语言的理解,涉及对源语的句法、词汇、语义分析等;transfer 包括 literal transfer, minimal transfer, literary transfer 等,指的是在功能对等的前提下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restructuring 指的是经过转换之后的目标语言应该按照译入语的习惯进行重新架构,以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虽然翻译是语码转换的观念比较直观,也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显然翻译不仅仅限于语码转换本身,因此学者开始从其他方面寻找翻译的精髓,例如 Pliny the Younger 提出翻译中转换的不是语言,而是翻译双方互动而产生的价值(Judging value of translating in both directions);Alexander Fraser Tytler, Etienne Dolet 则强调翻译中内容和目的(ideas, content and intention)的传达;W. von Humboldt, Water Benjamin 等则更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精神实质(spirit)或前生后世(afterlife)。这些观点虽然跳出了语言符号的原宥,但由于过于抽象,因此,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那么,翻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试图证明以下观点:
1)翻译过程分析中的关键要素是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不同决定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
3)翻译的评价取决于对意象图式的准确理解和传达。

专家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外文研究》主编,全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翻译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在 Journal of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中国翻译》等发表学术论文 50 多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译著、教材 15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3 项。

相关推荐
5/5

原创视频版权为主办方及译直播所有,请勿擅自使用
已赞7
取消回复
已有 1 条评论 新浪微博
  1. 听了杨教授的发言很有启发,翻译与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等认知语言学观点的结合确实有益。既有理论的架构又有实例的分析,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语言学小白学起来?

    2018年12月5日 10:19来自iPad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