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看点:译界要闻播报 8.23


人工智能时代口译技术应用研究
王华树 | 国内首部聚焦口译技术应用和教学的著作
新书推荐


口笔译教育与评价国际论坛 二号公告
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邀您齐聚厦门、共襄盛举
论坛推荐

每周看点:译界要闻播报 8.23
play-rounded-fill

每周看点:译界要闻播报 8.23

译直播、译世界联合出品
每周五19:30

语言服务行业首档新闻播报栏目
为您一网打尽译界要闻

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2019第32期,总第148期)

编者按:每一周,中国语言领域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又产生了哪些新观点?以及涌现出了哪些新产品?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业内人士想及时关注的。对此,作为智库型资讯与研究平台,译世界(微信公众号"译•世界" ID:YEEWORLD)进行了信息跟踪观察,推出《中国语言服务业一周简报》,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本期报告覆盖了8月17日-8月23日的资讯。欢迎关注!

目录

重要事项
本周要点
事项预告
翻译出版
重要观点

——重要事项——

⊙本周要点

15位外籍出版家翻译家获第十三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第十三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以下简称“特贡奖”)颁奖仪式2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颁奖仪式并给获奖人颁奖。
  本届特贡奖共评出15位获奖者,包括12名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和3名青年成就奖获得者。他们中有5位作家、6位翻译家、4位出版家;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希腊、伊拉克四国首次有获奖人当选。
  其中,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12位获奖者是:俄罗斯作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罗马尼亚翻译家罗阳、阿根廷出版家林磊文、澳大利亚翻译家杜博妮、加拿大作家贝淡宁、希腊翻译家索提里斯·查理克亚斯、匈牙利出版家库奇什·安德拉什·山多尔、伊拉克翻译家阿巴斯·卡迪米、以色列作家尤锐、哈萨克斯坦翻译家赛肯·阿达依、韩国出版家洪廷善、斯洛伐克作家利奥波德·莫拉夫奇克。
  获得青年成就奖的专家共3位,他们是埃及青年翻译家雅拉·艾尔密苏里、德国青年作家石坤森、尼泊尔青年出版家凯兰·高塔姆。
  这些获奖人中,俄罗斯作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创作的《习近平:正圆中国梦》是第一部由外国人写作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著作。罗马尼亚翻译家罗阳1983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长期从事中文推广工作,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罗文版),在罗产生重大影响。伊拉克翻译家阿巴斯·卡迪米在中国工作近20年,先后在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文局担任阿文部专家,从事翻译、改稿、编辑等工作,代表译著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阿文版)、《三国演义》等。埃及青年翻译家雅拉·艾尔密苏里已出版中国图书译作近10部,译作涉及中国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为促进中阿文学沟通对话作出一定贡献。代表译作有《西川诗选》《美食家》等。 (中国新闻网)

2019《民族文学》藏文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开班仪式举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8月17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的“2019《民族文学》藏文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义勤,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副局长李万瑛,《民族文学》副主编哈闻等出席开班仪式。会议由《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主持。
《民族文学》藏文版自2009年创刊以来,共出版杂志61期,发表500多篇翻译作品,100余篇母语作品,为藏族作家与国内乃至世界各民族作家,搭起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打开了一个相互学习与借鉴的窗口。创刊10年来,共有百余位翻译家参与翻译工作,形成了既有文学修养、又有高水准的翻译家队伍。随着《民族文学》藏文版刊物平稳有序地出版发行,推出一系列优秀的母语和翻译佳作,赢得了藏族文学界和广大普通读者的认可和好评。《民族文学》藏文版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一重要民族政策的具体落实和体现,为繁荣发展藏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此次培训班为期5天,共有20余名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学员参加。培训班针对藏族文学创作与翻译的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了课程,特邀《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主任梅敬忠教授,青海省河南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主编、知名作家次仁顿珠,及琼迈藏族文学网主编、著名诗人加布青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进行专题授课,不仅有母语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技巧,还涉及中国古今文学经典、文化智慧等话题,内容丰富多样。此外为增进作家与翻译家间的沟通了解,此次培训还安排了座谈、研讨会和文学实践活动。(人民网)

第四届中国语言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暨2019语资网会员大会在贵阳召开
近日,第四届中国语言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暨2019语资网会员大会在贵阳召开。来自国内外翻译企业、技术公司、高等院校、语言服务协会等行业组织的300余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有关语言服务的市场发展、文化外译的实践与拓展、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结合与跨校合作、翻译技术的发展以及语言类学科建设等诸多问题,为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繁荣发展献言献策。
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黄友义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他所作的题为《翻译的生命力: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报告对拓展和深化有关语言服务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掌握技术创新这一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侨鑫集团联席总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仲伟合教授作题为《中国语言服务业:成就、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报告。他继往开来,在报告中总结了语言服务业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语言服务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穆雷教授为大会带来《从课程设置看MTI教育的发展》的主题报告,为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积极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在现场引起了广泛讨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长栓教授作题为《“信”“达”“切”——翻译的三个标准》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翻译的过程就是力图实现三个标准的过程,即意思正确、语言通顺、符合需要,是解决理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过程。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秘书长、CATTI项目管理中心总经理江平站在技术层面作了题为《翻译行业职称改革探索与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分享了有关翻译行业职称改革的最新资讯以及行业职称改革的探索方向与发展趋势。中国外文局考评中心综合处刘征处长做联合发言。
(语资网)

第八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将于9月启动
“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是由厦门大学发起并主办、海峡两岸高校广泛参与、在两岸高校教育学术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自2009年首届大赛成功举办以来,大赛已连续举办了7届,吸引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明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的重点关注,先后获得了国台办和教育部的重点项目支持,是国家级品牌赛事,也是两岸教学科研交流、两岸学子风采展示的重要平台。
由于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大赛现已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开设中英口译项目的高校的关注,许多海内外高校和团体主动联系组委会希望参与或承办比赛。因此本届大赛除全面覆盖大陆和台湾高校之外,还将在香港、澳门、英国、美国等海外地区选拔优秀口译选手参加总决赛。
“第八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将于2019年9月全面启动。大赛包括校级赛、省级赛、区级赛、大陆决赛、两岸总决赛等环节。省级赛阶段比赛于10月份举办,由厦门大学与各省承办学校联合主办,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协办。区级赛将于11月在全国各大区同时举办。
大陆决赛定于12月在北京举办,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承办。为共同办好本次大陆决赛,即日起欢迎国内外翻译公司和语言服务机构联系洽谈大赛冠名、协办和赞助事宜。
两岸总决赛将于2020年4月在澳门举办,由澳门翻译员联合会与厦门大学联合主办,澳门城市大学承办。这是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总决赛首次走入澳门,也标志着总决赛正式实现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是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创办10周年,也是澳门特区回归20周年,本届大赛因此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是大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大赛的另一亮点,是将在决赛现场增加手语传译风采赛环节,具体比赛形式将在后续公告中告知。
本届大赛涉及语种为汉语与英语,凡是对口译有兴趣,敢于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在校学生,不限专业、年龄、学历,均可报名参赛。
联系人
电话:010—64493103
传真:010—64495771
邮箱: sidcuibe@126.com
国发院网址:http://sidc.uibe.edu.cn/
(国际语言动态与服务微信公众号)

第十届全国法律英语大赛开始报名
全国法律英语大赛自2008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承蒙各方支持,该赛事因其特有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社会关注度得到高校师生和法律实务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大学生法律英语学习兴趣,提升法律从业者涉外法务能力,促进中外法治文化交流与融通,经多方协商,第十届全国法律英语大赛决赛将于2019年12月1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大赛的初赛分赛区进行,分别由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中国行为法学会承办。
本届赛事由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外事委员会、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翻译中心和法律英语证书(LEC)全国统一考试委员会联合举办。大赛的主题仍然为——“用英语表达你的法律观点”。现诚挚邀请各高校和法律实务界具有较强法律英语能力的选手参赛。
法律英语论文大赛报名方式(各赛区统一)
报名时间:即日起——2019年10月20日
论文提交截止至:2019年10月20日24点。
决赛时间&地点
决赛时间:2019年12月1日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
联系人:庄老师
联系电话:010-58908397
Email:cuplnlec2019@sina.com
(CUPLLEA)

——重要观点——

王晓辉: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卓有成效的翻译
8月15日下午,中国网举办“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实践中的方法论”圆桌论坛。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参加论坛并发言。论坛上,王晓辉谈到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翻译工作时,他认为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要把中国故事讲好,就需要卓有成效的翻译。
对于如何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王晓辉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奢侈品”,不是哪个民族想有就能有的。发达的经济、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客观条件都具备后,才有可能建设自己的话语体系。他说,“100年前,中国能够拥有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吗?想都不要想,这都不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普遍把加强对外传播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在国际上就会陷入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不断提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西强我弱态势,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仍任重道远。具体到国际传播实践中,各个环节都需不断完善运行模式、增强工作效果,翻译工作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关键纽带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传播的最终效果。翻译工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王晓辉在谈到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时提出,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过程中,进行到翻译这一环节时,已经处在“最后一公里”,但同时也是对外信息传播的开始。这使翻译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语言、文化的差异对翻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晓辉表示,在对外传播中,翻译也分为许多场景,比如社会生活方面的对外传播、文化方面的对外传播还有更高层次的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虽然不同方面、不同场景看起来要求不同,但实际上每一个都需细心处理,比如中国菜单上有一道名为“麻婆豆腐”的特色菜,如果翻译成‘Bean curd made for you by old lady with smallpox’(长着天花老太太给你做的豆腐),那这就成为玩笑故事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更无从谈起。”王晓辉举例说。
历史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语言体系,王晓辉继续举例说:“中国古代王权更替往往通过战争实现,而中国语言表达夸张、比喻等形式多种多样,这使我们语言中含有大量的带有兵器元素的词,就如同英语中含有大量航海元素一样,汉语中争论问题可以用唇枪舌剑,说话直接了当可以形容为单刀直入,提醒人是当头棒喝,看清问题的本质称为一针见血,这对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难免会产生很多不解,很多话一不小心就讲偏了,无法达成准确的传播效果。”
王晓辉表示,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翻译工作水准也在不断发展提升。中国外文局承担着很多文化翻译、文学翻译,翻译《红楼梦》的杨宪益先生以及他的夫人戴乃迭等老一辈翻译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的窗口。(中国网)

【资料来源:外交部、教育部、外文局、译协、各院校等机构官网、媒体公开报道、自媒体资讯、业内人士推荐及其他公开信息。】

出品:译世界编辑部
责编:张婷

相关推荐
5/5

原创视频版权为主办方及译直播所有,请勿擅自使用
已赞2
已有 0 条评论 新浪微博